close

經過了三堂課,還有許多許多的督導學習,我試著把老師要帶給我們的觀念整理如下,閱讀內容之前要先理解前提:

前提:
(1)利用文字、語言作為溝通,本質上就有詮釋的限制,以下是我的文字帶來的詮釋,不一定直接代表許老師立場與觀點。
(2)每個人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不同,我有心理學背景,但你可能沒有;我常常寫字、看書,但文筆仍會受到心情、精力的影響而存在信度差異。(如,心情好時會寫的比較正向)
(3)許老師跟我都只是人不是神,不是絕對真理的代表
(4)但以下的論述,是許老師從他的61年的心理治療&人生經驗,也是他貫徹40多年的原則,再加上實際見證對個案的幫助,對我的幫助。對我來說,非常值得一信。
 

歸納與演繹的內容:

A.一些先備知識

1.人,
個體內包含:身、心、靈
個體外包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環境
2.人格
發展歷程:嬰兒、兒童、青少年、成人、老年
心理學領域:認知、情緒、行為
靈性領域:體驗

B.以人為主體
一個人會如何表現,從生理角度,受控於大腦。大腦會慢慢發展成熟,大約18歲時,人格較穩定的出現。
而人類的認知,排除原始的設定(如,演化所提的本能),
從小到大受到不同經驗而影響,長的各式各樣
但,隨著環境複雜與資源限制,人類需要變得更成熟,以便適應環境,讓內外在保持平衡,
大腦會修剪神經、進行整理與分類
漸漸形成基模,──看待內在與外在的心理表徵、認知結構。
適應是當個體在短暫的失衡中,經由不斷的同化(assimilation)與調適(accommodation),讓個體重新達成短暫性平衡的歷程,
適應之後智力、認知能力將會有顯著性的提昇。
 (同化→小幅修正;調適→大幅改變)

C.在人與人當下互動經驗中,我們其實是用各自的過去記憶,創造新的未來可能,
所以人是一直在變化的,至少肉體就不會永恆或固定。
但如果過度執著過去的東西,在現實遇到困境時,就會發生適應的困難
人類的心理,就是一個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狀態
當我們緊抓著出現機率較高的"事件"時,會感覺安全、不受變化的威脅
但卻可能陷自己於危險之中,失去把持內在與外在的平衡
因為只有時間不斷向前,要跟著時間跟著變化走,才是最安全的。

D.回到人類的感覺
七種或更多情緒,應該做為調節因子,而非中介因子,幫助我們生存,而不是決定我們的生活
情緒的功能:戰或逃的生存力、調節能量流動等
情緒的優點:增加做事動力、建立關係、激發生理預存能量
情緒的缺點:干擾做事能力、耗竭心理能量、影響身體狀況

當我們的內在感受思考,在與外界環境互動時,無法被認可、有效能,
平衡會失調,人的身心就會出狀況,進而影響生存。

E.以人際為主體
基於上述,對人來說不可或缺的,是認知思考(理性)與情緒感受(感性)
然而,來開距離看人類這種生物,
除了腦袋之外,身體與生理情況其實非常脆弱,如果沒有團體生活與合作,很容易就被大自然打趴
所以除了自己之外也需要別人。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理性跟感性
要如何運用它們,彈性的和另個人、另群人相處,就是人際關係中最大的議題

但有一些有利於生存的原則,像是信任、愛、尊重,
這些原則可能需要單一個體犧牲一些生存利益,但卻可以獲得團體的力量,(如在權力分層結構之下的保護)
所以「分工合作」、「權力地位」,這項人際活動就誕生了!
在物競天擇的大自然演化規則之外,人類也創造了自己的生存優勢,也因此勝於其他的物種,把持了地球的大多數資源。

人際,也可幫助個體,找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加入「客觀」的成分,形成更全面的自己,
幫助自己在壓力、危險的時刻,不被自己的黑暗面吞噬,或被自己的認知給控制。

F.死亡,生命的終點,自由、或是生存的價值  (存在主義)

  1. 無可避免的死亡 (Inevitable death):不管一個人有多特別,死亡是每個人的終點。這也意味著我們終將失去愛的人。
  2. 孤獨 (Isolation):即使被朋友,家人,同事圍繞著,也沒有人能比我們還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沒有人能幫我們面對生命中的死亡及失去。
  3. 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生命是個充滿未知的過程。這些未知容易讓人感到迷失,因此懷疑生命的目的及價值是什麼。
  4. 自由與責任 (Freedom & responsibility):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正因有這樣的自由,我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選擇和生活負責任。

這些是恐懼和空虛的來源,因此許多和這四點緊密相連的人生轉折就容易讓人覺得迷失,生命沒有意義或沒有希望。
例如:退休後空虛的感覺越來越強烈因為驅使自己「生活」的目標消失了。
例如:失去配偶或小孩後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了因為生活的重心已不存在
例如:被診斷出癌症後,因為感受到死亡的威脅而開始覺得生命毫無希望。
面對這些生命經驗,有的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方法,調適得很好,有些人卻可能因為缺乏適當的資源或應對技巧而越來越對生命無所期待。

上述,是轉貼這篇文章來的存在觀點(恕我還沒有時間去閱讀存在主義的相關文獻......)

這些可能是人最大的弱點吧,
對我的理解來說,可能也是形成很多心理困擾的基本源頭,也是很多宗教信仰想要「救贖」人類的安全感主題
但是,不管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就算知道了、體驗了這些主題,
我們還是要容忍這些恐懼和虛假
繼續求生存、和別人互動、過著生活。

G.人的"天命",或者是"任務"
在自我意識、自我價值、自我實現、自我效能等等的理論中
在生活、生存沒有太多困擾之下
人類可能會將能量轉向發揮天賦
而我,是相信天賦論的,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生存的意義
也是因為天賦不同,所以造就了不同的人,
而這個天賦可能在各方面展現,最明顯的就是藝術特質了!
但要怎麼發揮天賦呢?而沒有藝術特質的人,天賦又在哪裡?
這裡引出了───我們都需要好好覺察、認識、了解與接納自我的特質

不同的特質組合,會帶來不同的適應功能,也會引導、影響環境的選擇或被選擇。
如果不了解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和限制,也又可能高估或小看了自己的影響力,
這樣不僅很可惜,也可能讓自己迷失在其他成天上萬人的思想感受中,比堅持己見還令人空虛、恐懼。

失去自我/不了解自我的人類生命,
就像是動物,就像是機器,不像個人.....如,過度追求完美、過度理性、過度獸性......
因為要當完人非常困難甚至幾乎不可能,因為如果大家都是完美的,那就自立自強就好了,為什麼要形成團體?
如果大家都不是完美的,只有你完美,那你也活不下去,會被排擠或視為異類吧,感覺會變得更加危險?(我也不知道到底會發生什麼事?)

當我們理解、接納我們自己,就有空間和心力去認識別的個體,跟別人個體共處,
也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損傷自我或是膨脹自我
 

結論:

上述說明仍舊驗證了,人事物觀點等,往往都是兩極辯證的存在,
也無絕對標準足夠去論證優劣和好壞,
只有從不同觀點或不同脈絡的立場,去理解,才相對能夠清晰一些
但不變的真理是:
平衡,是終極生存之道────我說的是擁有回到平衡的方法與能力。
要回到平衡,或是達到更成熟的適應
我們依舊要去認識兩端點到底有些什麼,才能夠抽取適應性的東西,
往上跳或者放下一些過度的執著,
才有機會脫離因兩極的拉扯,所造成的痛苦、不安&不穩定
讓人失去掌握生命的感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潔咪/Jaim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