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發表文章了,自己在這段時間好像有那麼一些的變化,想說打出來做個簡單的紀錄,讓這段經驗可以給其他人一些啟發。
大概從去年底到3月中,我在學校督導開始被電的一蹋糊塗,真的是一次比一次慘,
而且現在事後回想起來,真的是越害怕越慘,
因為當我越害怕時,就越不想要看到自己的錯誤,好幾次都在逃避面對真實情況,
甚至有時候,胡亂地用一些不真實的話試圖去「交代」、「塘塞」,讓我會的、不會的全部混在一起!欺騙我自己。
但其實這種行為,仍然讓我不斷感到焦慮與難過,
內心大部分時間都在哀嘆與抱怨,卻沒有把力氣花在改變舊有的模式上。
舊有的模式就是有它的限制在,但我卻只看著它過去曾為我帶來的好處,卻大大的忽略了它有著致命的缺點
一個我完全不想看到的缺點───沒有專業、空有其表的、不真實與不踏實的、用話數包裝的心理師。
從過去到現在,我覺得那些花拳繡腿,似乎都是在試圖掩蓋自己慌亂、優越情節與懶散的事實
幻想自己可以一步登天,只依靠自己的聰明就能打敗他人
但我始終忽略的,或是沒有體驗過的狀態
是在聰明的天生條件下,一步一步的努力,創造實在的感覺,那也是我一直渴望的真實境地。
自從上一篇,徹底的面對了自己的失敗與不足,還有自己又是怎麼看待失敗的自己
我發現我真的是...還認識自己不夠深,也不清楚。
沒想到,我所覺知得我,竟然跟真實的我,這麼的不一致
而外表的那層一致,大概就只是小聰明、跟說說好聽話而已?
隔了好幾天,再接續打這一篇,
今天一直在反芻昨天老師跟我說的話,到底急切的心,指的是什麼?
對應到昨天教的內容,如果老師從我口中所說的「懶散」的假設,
不斷與我出現的心理狀態做對應,
支持證據:
1.我在老師教完之後,常常沒有自己主動改好逐字稿,都要老師明確指示我我才要做....
2.老師教過的東西我都只是用頭腦背起來而已,要用時還是很生疏、曇花一現,甚至還背錯進而用錯EX沉默。
3.我不想照著步驟一步步走,只想要學越多的治療(如完形、CBT、MBCT),以為這樣可以省力,但往往更費力
4.在學習的路上,我很難專注的對焦在一個問題,被自己很多議題給壓垮/失去動力。
5.我上上週的督導錄音,到這週都還沒整理好。
6.我表達不出來老師教過什麼,也少舉出我自己實際如何成功的經驗,就算有,幸運的成分居多。
反對證據:
1.我一直很認真地聽、作筆記、回家複習、課前預習。
2.我曾在兩天內就能交出推論歷程檔。
3.我一直都有在朝目標前進,只是走得慢
4.面對太多的挫敗感(不幸),我心底是不想放棄的,但卻要一直提醒自己去注意(幸):如,眼光要放遠、我很幸運、這是機會要抓住。
5.我知道老師在教什麼,當下能夠聽懂,可是我腦海中沒有經驗,以至於我很難當下就有體驗。
0605經過這學期最後一次的督導課,自己的問題也逐漸明朗
從一遇到老師開始,老師對我說過的每句話,我都選擇先背下來,卻一直不能內化後使用出來
聽懂的那個懂,我和老師的定義都不同
老師說的話,在我成長的每個時段,都有不同的效果
雖然說的當下,自覺是沒有切題的,但是回去思考與核對我的過去經驗之後
然後實際用用看老師的方法,才發現原來這就是落差,
我理解但我做不出來,那就等於仍然還有不清楚的地方
我應該去鑽研不清楚的地方,不是直接隨便的覺得,我有做就好
看到落差、知道不清楚的地方,就要想辦法再進一步思考,然後為了改變而行動
不要再躊躇、害怕、才有辦法突破舒適圈,獲得更大的成長。
簡單條列我目前的困境,但要小心文字的信效度是有限制的,這個很細緻,需要仔細對口
A.我的眼光是狹隘的、單向的、極端的
不是單指實際知識的內容,也是指看事情的主客觀頻率、強度
- 我是否都只停在自己的角度?(不自主的自以為是)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能夠邏輯的思考假設與證據嗎?(理智心)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是否有思考偏誤?(全有全無、非黑即白、災難化)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是否過度感情用事?或是缺少接納情緒?(情緒心)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是否留戀、懊悔、耽擱在過去?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是否太短視近利,安於享樂?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是否太不切實際、活在幻想裡?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是否還有一些自己習慣迴避的思考與感受?
- 在自己的角度時,我能否平衡、雙向的考慮可能性?(時常覺察自己)
- 我能否跳出自己的角度?
- 站在更高視角,我是否接受自己的錯誤?
- 站在更高視角,我是否有彈性與空間可以探索與了解自己的真實?
- 站在更高視角,我能否接受並開始改變?
- 站在更高視角,我怎麼看待我的未來?我的過去?我的價值?
B.我的人際互動是防衛、不信任的
- 我是否有人性的關懷?
- 關於關懷,我是否接受社會跟我之間的連動?
- 關於關懷,我是否願意將所有生命的珍貴性,一視同仁?
- 我是否懂得感恩?
- 關於感恩,我是否能夠開放的接受他人批評與建議?
- 關於感恩,我是否能用正法眼捕捉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 我是否懂得尊重?
- 關於尊重,我是否放的下評價?拿掉偏見的眼鏡?
- 關於尊重,我是否足夠謙卑,能夠請教每個人的不同之處?
- 關於尊重,我是否如實的看待自己與他人?
- 我是否願意將自我與心,清楚分得開他們各是什麼?(靈性)
- 關於清楚,我是否願意承認惡的存在?承認他人會錯誤、自己也會犯錯?(可惡之處/行,必有可憐之處)
- 關於清楚,我是否看得見人的全貌,而非只靠刻板印象,活在想像之中?
- 關於清楚,我是否願意真誠面對,不是虛假、隨便?
- 我是否願意看清世界的複雜,用單純、簡要的心去面對?
- 關於單純,我是否願意貢獻自己,只為他人帶來幫助?(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 關於單純,我是否運用五感去體驗大自然、世界、社會的美好?(美的來源)
- 關於單純,我是否接受世界、時間每一秒都在變化?(不變的真理)
- 關於單純,我是否理解遊戲規則,並選擇站在良善的視角,去打擊罪與惡,救贖心靈的沉淪?
- 關於單純,我是否理解,人的一生很短,沒有時間浪費?
- 關於單純,我是否願意冒險相信,一些人可信?
C.我怎麼面對我的一生?
- 我是否放得下過去的錯誤?(罪惡感)
- 我是否原諒人不斷犯下的錯、造成的傷害與恨?(生氣)
- 我是否願意再度認清這些痛苦?(害怕)(創傷)
- 我是否能更認識自己?(淡淡的快樂)
- 我是否為了他人受苦而感同身受(難過),但是是因為愛到成傷?(價值)
- 我是否願意不斷的成長,健康的茁壯?(磨練闖關)
- 我是否能專一的做、用最踏實的步伐走完每一步的路?(單純、堅定、穩定)
- 我是否臣服於生命的挑戰、失落,並仍然相信宇宙自有安排?(信仰)
- 我是否能允許讓自己保護好自己?(求生)
- 我是否願意冒險、成長改變,讓錯誤不再發生?
- 我是否願意相信別人,受到別人支持,然後一起生活下去?(有條件信任)
D.心理治療是什麼?
- 因為人性向善,所以以開放的心胸,真誠一致
- 人有對正向關懷的需求,而若在無條件關懷的愛與關懷下成長,對成長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 尊重
Rogers說,on becoming a person應該是
- 對體驗的開放,脫離防衛心態而無需欺瞞
- 對世界中,他人的感覺及體驗,能有精準的感知能力。
- 存在性的生命。
在每個當下全然地活著,不會扭曲每一刻去符合個人的信念,而去允許從經驗中開展自我與人格。
這個結果造成興奮、勇敢、適應、寬容、即時、彈性與信任的基礎。 - 活在當下,而非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
- 增加對有機體的信任。
他們相信自己的判斷與能力去選擇適合當下的行為,並不依賴於現成的教條與規範。
但相信由於他們對經驗開放,他們可以信任他們自己的判斷何謂對錯。 - 對他人的想法和感覺,信任其為真。並且,別把別人的感覺或想法視為理所當然。
(其含義為,每個感覺或想法皆其來有自。想法或感覺信其為真,但應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脈絡) - 體驗性的自由
「去開放心胸面對現在發生的,並在當場去重新發現過程的結構為何」 - 認知到個體的自由,並對個人的行動負責。
不被規則困於自身,如那些不一致的人們。他們可以流暢地做更大範圍的決定,他們相信他們在決定之中扮演重要角色並對他們的行為負責
- 創造力
隨之而來的是他們感覺更加自由的創造,他們將會以更有創造力的方式適應環境,而不感覺一定要服從
- 對世界的完全參與,包括對他人生活的貢獻。
- 信賴與建設—他們可被信賴有建設性的行為,對需求開放的個體將可以對需求保持平衡。一致性的個體甚至會去配對與平衡他內生的良善與侵略性的需求。
一個豐富的人生—他描述一個完整功能的人的人生是豐富,充滿與興奮的。他們以更加強大的方式經驗歡樂與痛苦,愛與心碎,恐懼與勇氣。羅傑斯描述一個美好生活:「一個美好生活,我深信,是不適合膽小鬼的。它牽涉了拉伸與成長去發揮一個人更多的潛能。它牽涉了「去成為」的勇氣。他代表了把一個人完全的投入了生命的洪流之中。
文末附上剛剛好看到的梅克爾的演講
鼓勵畢業生相信「沒有不可能」。時時思考自己是在做對的事,抑或只是便宜行事,懂得換位思考看世界、除去心牆。
「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
演講內容:
今天我很高興來到這裡,並想告訴你們一些我的經歷。今天也將是你們走向生活挑戰的開始。
現在,機會的大門正在向你們打開,多麼鼓舞人心。
德國作家黑塞(Hermann Hesse) 對這種情況有一些美妙的描述:「所有的開始都擁有神奇的力量,護衛和幫助我們的生活。」
當24歲的我拿到物理學位的時候,這首詩啟發過我。
那是1979年,世界被分成了東、西兩大陣營,處於冷戰階段。
畢業工作後,我每天下班走過柏林圍牆,那是一道鋼筋水泥障礙,阻隔城市、人民和家人,包含我自己的家人。
我不是異見者,也沒有衝撞過那堵牆。但是,我也從來無法否認那堵牆就在那裡。
我不想自己欺騙自己,柏林圍牆囿限了我的機會,它真真實實的擋住了我的去路。
但它存在的那些年,卻也有做不到的事:它無法囿限我的思想、我的性格、我的想像力、夢想和渴望。
1989年,自由浪潮席捲歐洲。從波蘭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還有東德,成千上萬的人勇敢地湧上街頭。
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柏林牆!我親身經歷過動彈不得、無從改變的景況。
親愛的畢業生們,這是我想與你們分享的第一個經驗:任何看似如磐石、亙古不變的事,事實上都可以改變。
不久之後,我們這一代的政治家將退出歷史舞台,你們是將我們帶到未來的一代人。
保護主義、貿易衝突,危及國際自由貿易,讓我們的繁榮基礎漸漸流失。
數位資訊革命從各層面影響我們生活。戰爭和恐怖主義導致人們流離失所。
氣候變化對地球的自然資源構成威脅,而人類需要對這個危機以及更多的後果負責。
我們要能夠、也必須盡一切可能,應對這一挑戰。
現在行動還來得及,但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發揮作用。
比起過往任何時刻,現在的我們更需要多邊合作,而非單邊行動;要全球性思考,而非國家思考;要對外開放,而不是孤立主義。
簡單的說,我們必須牽起手,而不是孤軍奮戰。
親愛的畢業生們,你們將來會有比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機會。
畢竟,光你們的智慧手機,就可能比蘇聯製造的IBM主機電腦,具有更多的應用能力。
例如,現今我們可以用人工智慧,從數百萬張影像裡找出病徵,用於更好地診斷癌症等疾病。
將來,一個充滿洞察力的機器人,就可能幫助醫生和護士關注病患個性化需求。
2019年畢業生們,你們將很大程度地決定我們在未來如何利用這些科技。
作為德國總理,我經常自問,我做對了嗎?我這麼做是因為它是正確的事,還是僅是便宜行事?
這也是你需要問自己的問題。
請思考我們是在制定科技規則,還是科技把我們牽著鼻子走?
我們是否充分優先考慮人的尊嚴,還是只是將大眾當成消費者、大數據來源,甚至是觀察監控對象?這些都是具有挑戰的問題。
我的經驗是:如果我們習慣換位思考,就可以找到很好的答案。
這還包括,我們能尊重他人的歷史、傳統、宗教和身份,堅守自己的價值觀並保持一致,在緊迫之下,也能不衝動行事,且保持深思熟慮來做決策。
當然,這肯定需要勇氣。
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對他人以誠相待。
也許最重要的,我們首先要能誠實地面對自己。
永遠不要把謊言塑造成真理,或把真相詆毀為謊言。我們不能把缺陷看做正常。
然而,親愛的畢業生,有什麼可能阻止你們?阻止我們實現這些?
答案是:牆。人們心中的牆,無知的牆壁和狹隘的思想。
它們存在於家人之間,也存在於社會中不同膚色、民族和宗教的群體之間。
牆不斷阻止我們對世界協調合作的設想。我們是否能做到這一點,取決於我們自己!
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個人自由不是從天而降的,民主制度也並非理所當然地一直健全存在。
同樣,人類的和平和繁榮都不是必然的。
但是,如果我們打破桎梏自己的牆壁,如果我們擁抱開放,並有勇氣步入新的開始,一切皆有可能。
當你走出去的那一刻,也是冒險開始的時刻。
學會繼往開來,任何的開始都有結束的時候,白天始終有黑夜相隨,生命都逃避不了死亡。
我們的一生會遇到各種不同。開始和結束之間,有著空間。
我們稱之為生命和經驗。
我一直相信,我們需要做好準備,習慣結束。因為這是新起點的啟航,這樣能幫助我們充分把握未來的機會。
這是我無論做學生,做科研,還是從政後,不斷體會的道理。誰知道在我離任之後,將會有什麼樣的生活。
但是,一定也會是追求新的挑戰之生活。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將再次是不同的新生活。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這個希望留給你們,推倒無知和狹隘的牆,因為沒有什麼必須保持原樣。
(天下 2019/6/1)
https://youtu.be/9hNV9yS-tK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