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習性存在,習性本身是好是壞,要由脈絡來協助定義。
舉例來說:
缺乏安全感,可以幫助你辨識與選擇待在安全的環境,但可能讓你的人際關係變得困難。
總是覺得受傷而發怒,可以讓你捍衛自己的感覺權並讓對方知道你很在乎這件事,但無助於維持關係與得到你想要的撫愛。
Q:那麼這些習性要怎麼辦才好呢?
我還在試著面對習性,至少要先覺察,自己生活中的樣子與自己過去的關聯,
覺察了之後,透過知識、能力、目前壓力狀態、理想、自我要求等等再進行調整。
調整的前提,應該是朝向「尊重」與「愛」
尊重,指的是,看見個別差異。
愛,指的是,從忠實的基礎上,彼此理解、同理,進而支持、付出。
Q:愛跟尊重是什麼?
但上述的定義,卻又因人而異,每個人理解的愛、尊重是不一樣的,有發展程度的分別
年輕的時候,覺得尊重就是要優先讓自己的感受被照顧,殊不知卻是倚賴他人的相對成熟來滿足自己兒童式的要求。
長大了一些,經過深刻的戀愛、衝突、分離,
漸漸懂得,一段好的、長久的關係,要建立在彼此的包容與彼此的付出之上(要有一定成熟才作得到)
不再把自己放在優先(也因為長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很多部分)
愛,不再限於兩人世界之中,
而是可以在各自的生命裡,擁有發展生涯的可能(學業、事業、友誼、意義感)
探索世界、發展生命是一回事
相愛,則是另一回事,而且是加分的一回事
雖然,經營關係無可厚非的需要彼此生命的涉入、自我的影響甚至融合
重視的人們身上,都不可避免的會看見自己的影子,我們身上也有他們的影子
但,這不全然都是壞事,或是我們將會失去自我。
因為有一些自我的形成,本來就要靠他人的協助
我們只要覺察真正喜愛自己的部分,並努力證明它的好
當他人不愛自己的這一部分,也仍有自己能夠愛著自己。
Q:愛自己跟自私一樣嗎?
我認為這有情境上的差別。
在自己獨處的時光哩,愛自己很理所當然,你可以做很多讓自己充實、快樂的事情。
但是在與他人的關係中,其實都很不利於你存活在關係裡
若是與愛你的人相處,你把眼光又都只專注在自己的感受,
那可能會很傷人,因為你們之間應該花時間在提供適當的回應與彼此理解之上,而非要求別人跟你一起關注自己。(但就算不要求他們,愛你的人也仍會受到影響,因為看到你的問題點,想要幫助你,但又可能搞砸,因為能夠改變的只有自己...)
但也可能不傷人,因為界線畫的清楚,負向感受被懸置,愛你的人從理解你的角度看到你的不適與不成熟,雖然愛你的人也有失落的感覺,但她更相信陪伴與分享痛苦可以讓人茁壯。
若是與不愛你的人相處,你把眼光都只專注在自己的表現或他人給你的傷害感,這些人更不會理睬你的混亂和痛苦,他們反而會開啟防衛模式,讓關係更惡化下去。
(這裡好像把愛說的很堅強,但其實愛很脆弱,尤其愛的來源不夠充足時,失去一角可能就讓人天崩地裂,進而直接進到「我不被愛」的絕望之中。
→這裡一定要「追蹤」自己的過去經驗的影響,特別是父母(權威)與自己(兒童)的互動,請參見未盡事宜、人際溝通分析理論。
心理學理論輔助說明:
未盡事宜(unfinished busimiss)
源自完形治療法,個體有滿足需求的傾向,但當...
個體缺乏覺察、害怕碰觸生命中不願面對的部份,通常與逃避有關。
阻礙個體成長與改變的,包括悔恨、憤怒、憎恨、痛苦、焦慮、悲傷、愧疚、罪惡、被拋棄等
---明顯存在記憶裡但卻未曾表達的(亦常為負面而強烈的)情感,
往往與某些特殊、鮮明記憶或想像連結一起。
於是這些明顯留在記憶裡但內心未曾完全察識、未曾被充份體驗或未能表達出來的情感在內心深處的潛意識徘徊,
置於個體之中並渴望獲得滿足,因此影響到個體當下與環境的接觸,更在不知覺中進入現實生活,
以不可預期的情緒經驗並藉由許多方式浮現,妨礙自我與他人相處。---出自此網誌的整理
人際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TA)
P(parent)A(adult)C(children)
父母:撫愛/安全/提供需要、批評→強壯支配權勢感
成人:理性、分析、思考
小孩:感覺
追蹤的七步驟:
1.我感到傷害---承認自己的感受是真實的
2.我哪一部分感到傷害---我們曾經是的小男孩、小女孩
3.什麼字眼最能形容我受的傷害---EX笨、討厭、「我的錯」、驚恐、生氣、不舒服、受夠了、苦惱、羞恥、寂寞、擔心、不為人愛、尷尬、被冤屈、覺得有罪
4.最近曾經發生什麼事,而觸發這些感受的產生---我們與另一人接觸時....
5.你的「父母」向你說些什麼,你的「兒童」又如何反應?---P:你怎麼做的這麼差?C:壓抑感受→遷怒他人
6.這一回我可以做什麼不同的事?---讓自己逐漸掌握自己的感受
7.下回我可以做什麼不同的事?---使我們考慮到,我們是怎樣招惹別人,而使自己受到傷害?例如C:我不顧慮她人感受P:你怎麼這麼自私?
TA推薦書單:<強者的誕生>Berne、<保持最佳狀態>Harris&Amy
留言列表